二十四节气 | 冬天来了,准备好了吗

立冬的来历
立冬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,也是 冬季的第一个节气,代表着冬季的开始,为冬三月之始。《孝经纬》记载“斗柄指向西北居乾位,太阳黄经达225°”为立冬之日。通常在每年的公历11月7日至8日之间,这时太阳到达黄经225度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立,始建也。”又说:“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。”立冬,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,万物进入休养、收藏状态。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,天气逐渐变冷,昼短夜长,人们需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。
立冬的节气特点
气温下降,变化明显:立冬后,随着冷空气的加强,气温下降的趋势加快。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,空气一般渐趋干燥,土壤含水较少。
入冬深秋,易有霜雾:立冬后,北起秦岭、黄淮西部和南部,南至江南北部都会陆续出现初霜。偏冷的年份,南岭以北也会出现初霜。同时,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,正午太阳高度角将继续降低,太阳辐射强度将继续减弱。
南北方温差拉大:立冬后,北方地区已进入寒冷季节,而南方地区还处于秋季末期或初冬时期,造成南北方的温差很大。
立冬的习俗
立冬这一节气,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, 立冬在古代社会是“四时八节”之一,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。在中国许多地方,人们都有庆祝立冬的习俗。
01
迎冬
立冬,在古代社会是个重要的节日,上至天子,下至百姓,都非常重视。皇帝有出郊迎冬的仪式,并赐群臣冬衣,抚恤孤寡,以安社稷。比如《礼记·月令》中就有记载:“是月也,以立冬。先立冬三日,太史谒之天子,曰:‘某日立冬,盛德在水。’天子乃斋。立冬之日,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。还,乃赏死事,恤孤寡。”
展开全文
02
贺冬
贺冬亦称“拜冬”,在汉代即有此俗。东汉崔寔《四民月令》:“冬至之日进酒肴,贺谒君师耆老,一如正日。”宋代每逢此日,人们更换新衣,庆贺往来,一如年节。清代“至日为冬至朝,士大夫家拜贺尊长,又交相出谒。细民男女,亦必更鲜衣以相揖,谓之‘拜冬’”。
03
吃饺子
饺子中间鼓鼓、两端翘,于是有着另外一个名字叫“娇耳”。立冬这一天,煮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,佐一碟酱醋,来几个小菜,或者只是简单素白的饺子,亦可以将一个冬天的暖都装下肚。
立冬的生活习惯
立冬之后,养生应以“养藏”为原则。民间有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。有句谚语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。在寒冷的天气中,应该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。这样,不仅能使身体更强壮,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。
生活起居遵循节律。立冬时节,冷空气频频南袭,此时起居调养应以“养藏”为主,顺应时节的变化规律。强调在生机潜伏、万物闭藏的冬季里,要养精蓄锐,使阳气内藏。具体的方法是“早睡晚起”,以保证充足的睡眠,并注意身体的保暖,以免阳气外泄。
恬淡安静,畅快心情。立冬到立春称为“冬三月”,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。中医讲究入冬后,情志要恬淡安静、寡欲少求,这样可以使得神气内收,利于养藏。
饮食以滋阴润燥为主。俗语说:“药补不如食补。”入冬后的饮食可以适当厚重,食材以滋阴为主。老鸭煲、羊肉汤、小鸡蘑菇都是极好的进补之物。慢炖慢熬,成一锅浓浓的热汤,全家人围坐一起喝一碗,热闹纷纷之余,暖胃亦暖心。
立冬的生活习惯
立冬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,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时刻。自古以来,许多诗人都用优美的诗句来表达对立冬的喜爱和赞美。作别深秋的温婉与古韵,迎接冬日的肃穆与寂静。万物之“藏”,从立冬之日开始了。
《咏廿四气诗 立冬十月节》
唐·元稹
霜降向人寒,轻冰渌水漫。
蟾将纤影出,雁带几行残。
田种收藏了,衣裘制造看。
野鸡投水日,化蜃不将难。
《立冬日作》
宋·陆游
室小才容膝,墙低仅及肩。
方过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
寸积篝炉炭,铢称布被绵。
平生师陋巷,随处一欣然。
图片 | 张晨曦(部分来源于网络,侵删)
文案 | 田广烨
编辑 | 张晨曦
责编 | LING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