盘点中国古代天文学家

张衡
张衡(公元78至139年),字平子,南阳郡鄂西县人。公元115年,张衡任太史令。他担任此职前后共计有14年之久。张衡在天文学方面成就卓著,著有《灵宪》和《浑天仪图注》。这两部著作都是为了解释浑天说而写。虽然,张衡认为天地各有大小,但是他还认为天地之外为宇宙,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大的,这种对宇宙的认识还是相当先进。张衡对月光来源、月相的变化以及月食产生的原因都做出了相当正确的解释。此外,他还制造了水运浑象,开创后世制造天文钟的先河,并发明了世界第一架地震仪“候风地动仪”。
一行
一行俗名张遂(公元683至727年),魏州昌乐人。公元705年,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想和一行交朋友。一行不屑与他为伍,只有弃家逃到嵩山,削发为僧。公元721年,唐玄宗下诏命一行制订新的历法。一行奉诏之后,首先和梁令瓒共同建造了一架黄道游仪,对恒星位置、日月行星运动做了重新测量。通过这次测量,一行发现恒星的位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发生变化,太阳的运动在冬至时最快,夏至时最慢的正确规律。在这些观测基础上,一行编纂了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《大衍历》。